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任务,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界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了测算结果,得出了基本结论,旨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关依据,为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现程度的测算提供思路。
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国内外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起步早,虽然模式有差异,但有许多共性,梳理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可以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动态的、渐进的、阶段性的,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扩展和更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判断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动态掌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制定更具针对性政策的基础。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和外延,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
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看,不同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不完全一样,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具有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首次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现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习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农村、农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一是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二是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三是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四是农村社会系统现代化;五是农村组织形态现代化;六是农村制度法律现代化;七是农民生活质量现代化。
1.实效性。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时代性强,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公众认知,还要注重现阶段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
2.前瞻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持续推进的过程,又是阶段发展的结果,不仅要考虑适合目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检验的需要,还应该要考虑对未来农业农村发展做出前瞻性指导,以引导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3.系统性。指标体系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一体设计,既考虑粮食安全等底线要求,又聚焦城乡差距等短板问题,层层递进,互为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4.层次性。这是系统性原则的延续,主要是指各子系统具体指标设置时要注意指标的级数和配合,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别出现在同一级系统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总目标层--现代化指数层;第二层是6个方面的准则层;第三层是27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这是后面综合评价中层次分析法运用的基础。
5.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注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结果评价,数据来源以官方发布、现有指标为主,数据具有权威性,指标含义清晰、公认度高,数据收集方便、数据计算简洁,且易于推广,全国各省(区、市)可借鉴、可参照。
6.创新性。指标体系以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中长期目标,同时创新性地设置了“十四五”短期目标,既有利于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成就,更有助于及时优化指标体系,提高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遵循上述原则,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查阅了大量国内相关文件、报告、规划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结合新阶段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状况,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最终确定了6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详见表格一)
1.农业产业体系指标。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满足吃得饱的基础上,向追求高质量转变,人们对畜产品需求增多,对名特优农产品需求增多,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这部分选择了3个指标:①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用于衡量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反映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提升的牧业供给能力和保障作用;②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用于衡量农林牧渔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③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用于衡量农业产业延伸、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农业增值增效水平。
2.农业生产体系指标。农业生产是农业的基本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部分选择了7个指标:①人均粮食占有量,用于衡量粮食生产水平,是反映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基本指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指标;②农业劳动生产率,反映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平和农业竞争力;③农业土地产出率,用于衡量从土地角度反映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质量效益;④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用于衡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⑤万元农业GDP耗能,用于衡量农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水平,其中,能源消耗总量=农、林、牧、渔业能源实物消费量×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⑥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用于衡量财政对农业发展保障和支持水平;⑦农业保险深度,用于衡量农业风险承担和防范能力,其计算公式: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
3.农业经营体系指标。这部分选择了4个指标 :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用于衡量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按农作物机耕、机播(栽、插)、机收率分别占40%、30%、30%的权重加权求和计算;②规模化经营耕地面积比重,用于衡量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③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用于衡量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规模化养殖标准为:年出(存)栏生猪500头、肉牛50头、肉羊100只、奶牛100头、肉鸡10000只、蛋鸡2000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率,用于衡量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贡献份额。
4.农村人居环境指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时期,乡村建设基本完成,乡村生活便利、环境宜居。这部分选择了4个指标:①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比重;②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比重;③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这3个指标是乡村建设的主攻方向,用于衡量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情况;④村宽带互联网普及率,用于衡量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5.农村治理能力指标。这部分选择了3个指标:①有村规民约的村比重,用于衡量乡村基层治理规范性;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用于衡量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平台条件;③村党支部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用于衡量村基层管理组织者的素养能力。
6.农民生活品质指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时期,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保障充足,更强调人员素质提高,城乡协调发展,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等改善较大。这部分选择了6个指标: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于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收入水平;②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比,用于衡量城镇和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差距;③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用于衡量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综合水平;④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用于衡量农村居民提高个体文化素质,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水平;⑤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比,用于衡量农村居民提高个体身体健康,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水平;⑥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从总体上用于衡量生活水平和生活结构变化。
运用上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衡量标准,再选择科学评价模型,就可以实现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
实现程度评价分为三步: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处理;第二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第三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的实现程度。
一是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选取的评价指标范围较广,既包括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这类百分比指标,又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类绝对值较大的指标,且不同指标之间的离散程度较大,因此,在计算前先对数据来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间量纲的影响。
二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统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多是依据经验进行定性分析,从主观上进行判断。但由于受人们主观和生理上的影响,直接同时分析判断多个指标的权重不但十分艰难,而且不准确,尤其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做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多,如只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难以完成,且没办法做到科学合理。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我们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详见表格二)
三是评价模型的构建,采用综合指数测度法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组合。该组合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总模型、6个一级子模型以及27个二级子模型。其中,一级子模型由农业产业体系子模型、农业生产体系子模型、农业经营体系子模型、农村人居环境子模型、农村治理能力子模型和农民生活质量子模型组成,二级子模型由27个指标模型组成。
测算结果为,2020年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程度为76%,到2025年的“十四五”时期末,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程度为86%。2020年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治理能力、农民生活品质6个一级子模型实现程度分别为84%、72%、77%、78%、80%和72%。
(一)2020年现代化实现程度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有较大空间。测算结果为,2020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6%,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有24分的差值,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二)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性。指标层实现程度差异较大,2025年阶段性目标实现程度较高的指标,根据三农发展状况和指标设置原则,与时俱进,适时更替客观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详见表格三)
(三)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既是成为现代农业强国的前提,也是体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当前中国粮食1.3万亿斤的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可完全保障14亿多人的口粮问题,也可完全满足“人均千斤粮”的目标。测算结果为,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程度达95%,我国已经具备农业强国的较好基础和实力。
(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近年来,各地坚持践行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行动为抓手,开展村庄清洁、垃圾处理、污水整治和“厕所革命”几大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测算结果为,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分别为78%和80%。
(五)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中心任务,习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只有农民富裕,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测算结果为,2020年农民生活品质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2%,农民增收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六)农业竞争力与农业强国差距较大。农业竞争力是迈入农业强国的重要方面。从国际看,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是追求更高的农业竞争力的过程,并最终反映在增加值、单产水平、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等指标的比较优势上。从我国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投入与产出结构失衡,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增加值)远低于主要农业强国的水平。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农业强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差距仍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