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025生猪养殖行业趋势:规模化升级与产业链整合机遇
- 发布时间:2025-04-20 14:03:00
- 作者:全球供应链
- 发布时间:2025-04-20 14:03:00
- 作者:全球供应链
摘要:近年来,生猪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革新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正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到7.03亿头,猪肉产量为5,706万吨,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尽管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环保压力以及市场竞争等挑战依然存在,但通过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环保技术的升级以及政策..
生猪行业是以生猪养殖为核心,涵盖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性产业。生猪是我国最重要的肉类生产来源,其市场规模庞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规模化养殖:以农业企业或养殖场为单位,规模较大,采用集约化管理,主要为市场销售。农业农村部将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定义为“规模化猪场”,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户则为散户。
圈舍养殖:将猪圈分隔成不同的舍间,猪在圈舍内饲养,这种方式便于管理和控制疫病传播。
散养养殖:让猪在户外或半户外环境中自由活动,如放养或户外圈养,这种方式更接近自然环境,但管理难度较大。
种猪养殖:以繁殖种猪为主要目的,供应给其他养殖户,种猪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代的生产性能。
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其产业链结构如下:
下游:包括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销售终端(如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业等)。
饲料:我国饲料产业规模大,稳居世界第一。猪饲料行业生产企业较多,如正大集团、新希望等。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60%以上,因此饲料质量和价格对养殖效益影响重大。
疫苗:猪疫苗行业主要为下游生猪养殖行业提供疫苗产品。主要企业包括中牧股份、生物股份等。疫苗的有效使用是防控疫病的关键,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疫苗研发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种猪繁育: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核心种群的性状维持仍依赖于不定期的外国种猪进口。目前,国内有98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种猪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到商品猪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商品猪养殖:商品猪养殖是生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主。其养殖周期较长,从能繁母猪存栏到商品猪出栏一般需经历约18个月。2024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27亿头,出栏量为7.03亿头,猪肉产量为5,706万吨。
屠宰:我国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低,产能分布不平衡。屠宰企业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2024年,我国生猪屠宰量约为7.03亿头,屠宰行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
肉制品加工:我国肉类消费以鲜肉为主,肉制品深加工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2024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占全部肉类生产总量的比例约为3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生猪行业品牌化经营逐渐兴起,品牌化屠宰加工企业能够实现标准化屠宰、可追溯管理和全程冷链配送。在肉制品深加工领域,品牌化也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1、牧原股份:作为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在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控、养殖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生猪出栏量占行业比重较高。2024年,牧原股份出栏生猪约6,000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8.5%。
2、温氏股份:作为综合性养殖企业,温氏股份在生猪、肉鸡等养殖领域均有布局,其在生猪养殖方面注重全产业链发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温氏股份出栏生猪约2,500万头。
3、新希望六和:新希望六和在饲料、养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等领域均有布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新希望六和出栏生猪约1,500万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庞大。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7.03亿头,猪肉产量5,706万吨,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7.3亿头,生猪养殖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
2024年,生猪行业的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价格波动幅度有望进一步减小。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和规模化养殖的推进,生猪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供给量稳步增长。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养殖户和企业更加注重生猪的品质和品牌建设。2024年,生猪价格振幅从2021年的230%收窄至58%,市场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预计202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7.09亿头至7.11亿头,猪肉产量将达到5,750万吨,整体供需关系仍为“供大于求”。
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程度随着一次次猪周期的洗炼逐步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未来,屠宰行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将导致市场份额向规模化、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高的企业集中。肉制品深加工行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具有较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产品将成为市场重点发展趋势。2024年,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从2020年的57%提升至68%,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突破1.2万家。
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是生猪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行业防控能力有所提升,但疫病传播的风险仍然存在。2024年,受冬季非瘟疫情产能去化影响,生猪存出栏量有所下降。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广,临床毒株多样且复杂,疫病防控仍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首要任务。企业需要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疫病防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疫苗研发和应用。
生猪行业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在市场供需变化较快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市场波动。2024年,我国生猪存出栏下降,但猪价上行,生猪养殖市场规模提升至1.5万亿元。此外,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提升养殖效率和降低成本,逐渐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优化管理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压力增大。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生猪养殖碳排放、实施养分平衡管理和做好臭气控制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应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采用更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猪养殖成本最重要的包含饲料、人工、防疫等费用。2024年,行业平均养殖成本为14.8元/公斤,饲料成本占比从疫情前55%升至62%,玉米、豆粕价格波动对利润影响系数达0.87。大型养殖企业通过自建饲料厂、优化种猪繁育体系等方式,实现了成本较行业均值低10% - 15%。企业需要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等方式,控制养殖成本。
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对养殖户和企业影响较大。2024年,生猪价格振幅从2021年的230%收窄至58%,但仍面临“春节后价格失速”风险。此外,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猪价格走势,如2024年受产能去化影响,生猪出栏量下降,但猪价上行。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监测和预警系统,合理调控产能,避免市场供需失衡。
疫病防控技术: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控仍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重点。通过加强疫苗研发、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疫病监测与处置等措施,行业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企业需要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疫病防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疫苗研发和应用。
智能化养殖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猪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智能化养殖技术可以实现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和疫病监测,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种猪繁育技术:种公猪站的建设成为国家或区域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的重点,将重点建立以种公猪站为纽带的种猪育种体系,完善种猪遗传资源的共享机制。种猪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到商品猪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种猪繁育技术的提升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标准化屠宰技术:推动屠宰企业实现标准化屠宰,提高肉品品质和安全性。标准化屠宰技术可以确保肉品在屠宰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减少污染风险。
冷链物流技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确保肉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冷链物流技术对于保障肉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长距离运输和储存过程中。
粪污处理技术: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生猪养殖企业需要采用更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粪污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市场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生猪市场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养殖户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市场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调控产能,避免市场供需失衡。
精准养殖技术:通过精准饲喂、精准环境控制等技术,提高生猪养殖的精准度和效率。精准养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生猪行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行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的新趋势。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7.03亿头,猪肉产量5,706万吨,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尽管行业在疫病防控、环保压力、市场竞争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技术升级、成本控制和政策支持,行业整体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活力。
随着行业的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逐步的提升。2024年,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从2020年的57%提升至68%,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突破1.2万家。规模化养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标准化养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标准化的养殖流程和管理,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和疫病监测,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环保技术的发展也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企业要采用更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2024年,生猪价格振幅从2021年的230%收窄至58%,市场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预计202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7.09亿头至7.11亿头,猪肉产量将达到5,750万吨,整体供需关系仍为“供大于求”。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进一步平衡,生猪价格波动幅度有望进一步减小。
2025年开年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提出要求,为生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
生猪产业链的整合趋势明显。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从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到屠宰加工、肉制品销售的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增强了市场之间的竞争力。未来,生猪行业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率,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猪行业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中智林预计,到2027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生猪行业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行业仍需面对疫病风险、市场之间的竞争和环保压力等挑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仍然是生猪行业的重大挑战。企业应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疫病防控研发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疫苗研发和应用。
企业应积极引入智能化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企业应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肉制品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合理调控产能,避免市场供需失衡。
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服务热线
关于爱体育游戏app登录 | 爱游戏官方网站入口APP | 全球供应链 | 合作伙伴 | 新闻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爱游戏官方网站入口APP_爱游戏体育在线登录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京ICP备20210291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