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国家正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农民手中的“两块地”(即承包地和宅基地),要求进一步放活利用使用权,激发出土地的动力、活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改革的目标不是实现土地自由买卖。因此那些守着农村土地,期望像城市里那样通过自由卖地卖房实现发家致富的农民要醒醒了。
有很多村民认为,国家深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目的是让老百姓通过自由卖地增加收入,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解。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确实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精确指出:勉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文件虽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能够直接进行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进而实现农民财产性的增收。但是土地改革政策的目的并不是为实现土地自由买卖,增加村民收入也只是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
试想,如果土改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的自由买卖,为何改革这么多年,城里人和城市资本下乡购买土地的口子仍旧没有放开?
其实农村土改的另一个及其重要的作用就是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这是因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种地农民也逐步老龄化,这就造成了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长期闲置,比如宅基地和农房的荒废以及承包耕地的撂荒,这一些状况这几年在农村很常见。
然而农村承包地关系着我国国民的口粮安全和国家的战略安全,而宅基地也出现了一边荒废,一边新分户农民无宅可分。农民“两块地”的闲置,既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国民口粮安全不负责任,是对实现不了“户有所居”者的不公平对待。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相继公布,两个“一号文件”都是对2024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指导和部署。两个“一号文件”对于农村土地改革都作有安排,指出在坚守底线下进行土地改革创新。
这个底线就是: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
简单理解就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不管再怎么盘活,承包耕地始终要用于农业生产,宅基地始终要用于满足农村居民“户有所居”,这个框架不能突破。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土地改革,既能保证土地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融合进展。
(1)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
这意味着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工作将扩大进入到整省试点,最终很快将在全国全面推行。
进城落户农民在第二轮承包期内,仍保留承包经营权,但限于进城后不便于及时农耕作业,国家提倡其有偿退出,就是自己主动退出,并获得相应费用补偿。
这三点的目的是盘活闲置,促进耕地的集中流转经营权。此举将有利于集约化利用,这对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是宅基地在“三权分置”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比如宅基地出租、合作开发、内部转让、有偿退出等。
(2)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户有所居保证机制,加强基层宅基地治理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村宅基地治理信息平台。
通过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户有所居”的用地需求,国家将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改革的成效。宅基地获批途径除了传统的村内指标批复外,还有村内有偿转让、房宅出租等。
从承包地的“稳妥”到宅基地的“稳慎”等用词,都在说明国家对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视和小心探究。不改不行,改也是要稳妥推进,不能失了底线,丢了土地,而这一切都是国家源于对农民长远权益的计较。咱们老百姓切不可把土地改革作为自由卖地致富的借口,因为土地弄丢了,咱们的退路也就没有了。